雾霾治理依然是未来几年环保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未来污染整治力度仍将加大。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解决散烧劣质煤,清洁供热将是治霾下一步重点工作。推动清洁供热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满足居民对室内舒适温度的需要,还能减少污染物排放、助力蓝天保卫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树立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据清洁供热产业委员会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北方地区供热总面积232亿平方米(城镇供热面积159亿平方米,农村供热面积73亿平方米),其中41%实现了清洁供热,面积达到95亿平方米。全国涉及清洁供热的企业7700家,实现总收入8200亿元。
虽然清洁供热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但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在行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缺乏顶层设计、政策执行“走样”等问题,专家建议推进冬季清洁供热,要就地取能源、多能互补。
清洁供热不仅仅是使用清洁化能源供热
“散煤使用对北方地区采暖季污染有重要贡献。”生态环境部规划院院长王金南院士在近日召开的“首届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峰会”上表示,“比如京津冀地区PM2.5主要来自工业和民用两个方面,其中冬季由民用源主导,其他季节则由工业源主导。”
据了解,供暖期雾霾污染明显重于非供暖期。治理雾霾本质上要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使用天然气、生物质等清洁燃料,实现燃煤的替代,推动清洁供热行业的发展。
“清洁供热不仅仅是使用清洁化能源供热,而是指热能生产、管网输配及用户使用全过程的节能清洁环保。”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清洁供热产业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真正的清洁供热是指供热全程清洁化、热源组成多能化、能源利用高效化、供热管理智能化、室内温度舒适化。”在周宏春看来,这应该是未来清洁供热产业发展的目标导向。推动清洁供热产业发展,不仅可以满足居民对室内舒适温度的需要,还能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中央强调,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关系北方地区广大群众温暖过冬,关系雾霾天能不能减少,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农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内容。要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方针,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尽可能利用清洁能源,加快提高清洁供暖比重。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全面实施散煤综合治理,全面淘汰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燃煤小锅炉。各有关部委联合行动,编制专项规划,明确相关目标,推进燃煤热源清洁化,因地制宜推进天然气和电供热,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供热,有效利用工业余热资源,全面取消散煤取暖,加快供热老旧管网设施改造,大力提高热用户端能效等。
在中央大力推动下,各级地方政府将清洁取暖当做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民生任务、紧要任务加以推动,2017年全国共完成“煤改气”“煤改电”578万户,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完成以电、以气代煤394万多户,削减散煤消耗约1000万吨,淘燃煤小锅炉5.6万多台。“各地从优化热源出发,探索形成了不同的煤改模式。”周宏春表示,“这其中,既有利用污水/河水源热泵、浅层地热能、空气能、低品位工业余热生物质能、太阳能、电能、天然气能等清洁热源的煤改模式,也有清洁利用燃煤的煤改模式,以及多种能源互补、暖、冷、热水联供等清洁供热的新业态。”
散煤替代工作中还面临持挑战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推进供暖散煤替代工作中,部分地方存在缺乏顶层设计、政策执行“走样”、技术路线不当、对农民的承受能力考虑不够等问题。甚至在部分地区还出现了改造预见性不足、政策摇摆、供气紧张等问题。在由清洁供热产业委员会近日发布的《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发展报告》中,就目前散煤替代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释。
一是缺乏顶层设计。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规划、政策,大力推进冬季供热的“煤改气”,但是在供热热源选择(各种热源大致占多大比例)、技术路线、经济成本、清洁供热目标,以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南方地区供热怎么办、为什么只是在冬季供热等一些方向性、原则性问题上缺乏足够的研究基础支撑,也没有形成共识,各地在推进散煤替代工作中没有因地制宜,甚至出现违背科学的蛮千,大干快上的情形。
二是政策执行走样。一些地方将“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原则片面理解为“煤改气、改电”优先;一些地方采用变了味的“最低价中标”政策,出现了“大马拉小车”或“小材大用”问题,一些供热工程不能投入运行,甚至发生了爆炸事故;一些地方的散煤替代工程承建企业缺乏经验,或因资金不足而成为“半拉子工程”;一些地方对企业缺乏必要监督,甚至与企业构成“利益共同体”,没有收到让群众温暖过冬的预期效果。
三是技术路线不当。一些地方将热效率在95%以上的热电厂炸掉,或将供热中心建在远离用热的地方,不仅降低了热电联产效率,也因为增设输热管道而提高了成本。一些地方盲目推进电锅炉(蓄热)等集中供热设施或发热电缆、电热膜、蓄热电暖器等分散式电供热设施的供热,热效率不足40%。一些部门对不保暖、没有人正常住,甚至要拆掉的农村住房也分配煤改指标,并宣称完成了这些住房的煤改任务,浪费了大量资金。
四是对农民的承受能力考虑不够。据调查了解,个别地区的群众负担增加了几倍,还存在煤改气烧不起、烧不暖的情形。一些地方不顾资源国情,强推我国资源并不丰富的天然气作为供热热源,层层加码的指标、未经论证的匆忙施工不仅影响了群众日常生活,改变了北方农村“一家人热炕头”的乡土文化,也影响了群众的满意度。
采取正确方式推进代煤工作
要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就要用正确的方法推进冬季清洁供热,“就地取能源、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周宏春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供暖热源应该是首要讨论的问题,煤、电、气、热电联产、气源水源热泵、地热、工业余热、秸秆等可再生能源、低温核能供热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而关键在于要适合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多能互补。把那些浪费的、排放的能源再利用起来。”同时,周宏春表示,要提供补贴政策和价格支持,确保“煤改气”“煤改电”后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
业内专家认为,采取正确办法推进代煤工作,应统筹规划,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成熟经验和商业模式,余热供热、热电联产、水源气源热泵等可作为清供热的优先选择;垃圾发电余热利用,不仅可以“变废为宝”,也是变“邻避”为“邻利”的重要举措;实现热源供应-智能化管理-建筑节能低碳一体化,是提高供热节能低碳减排水平的重要保证;利用现有电厂(包括燃煤电,垃烧发电)余热为主,铺以钢厂、化工厂等工业余热,可收节能减排之效。
王金南院士也提出相似的技术路线——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确保北方地区群众安全取暖过冬。
对此,王金南院士表示,“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是重点地区,要以乡镇或区县为单元整体推进,2020年采暖季前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区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对暂不具备清洁能源替代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广洁净煤。同时,王金南还算了一笔经济账:2018~2020年,预计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汾渭平原完成1900万户散煤清洁能源替代,减少燃煤4750万吨,可削减SO2、NOX、烟粉尘排放量分别为18.5万吨、3.6万吨、23.6万吨。
此外,对于有效推进北方地区清洁供暖,周宏春建议在散煤替代工作中要循序渐进,切忌“一刀切”。在他看来,“煤改气”“煤改电”是由于原来锅炉排放的氮氧化物、烟尘、PM2.5、二氧化硫量较多,所以才要进行“煤改气”“煤改电”,但是如果直接改起来比较难,可以从型煤和高效无烟燃煤炉供热入手。
当然,对于清洁供热产业链条上的相关企业来讲,作用也都是不容忽视的。
周宏春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比如作为清洁供热的第一环节——施工单位,一定以百年大计为本,要有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同时设备选型要配套、科学,尽量延长使用时间。作为运营管理企业,要做能够发挥实际效果的智能化平台,对一次供热、二次供热进行优化配置。“生产设备老旧、技术落后是供热企业的大问题,随着生态环保要求的逐步趋严,企业对设备更新、技术升级的要求愈发迫切。当技术升级改造落地,企业更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周宏春表示,金融企业的参与可以促进清洁供热产业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